今天历史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隆裕太后在溥仪继位后做了些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说起晚清的政治女强人,除了慈禧太后,恐怕就再无其他能占据我们脑海的名字。但慈禧太后逝世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大清终止于1912年。在那个混乱动荡的时代,近四年的“空窗期”其实足够另一位太后也成长到“独当一面”的地步。而就在大清结束的第二年,一场五万余人参与的追悼会,也正证实了另一位政治女强人的存在。
一、不被宠爱的皇后
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清末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虽然从父亲的官职来看,静芬不算是大清顶尖的豪门闺秀。但从姑姑们的侄女这个身份来看,作为慈禧的侄女,静芬可谓是“几无敌手”。19岁时,静芬即在慈禧和父母的支持下入宫参选秀女。
静芬入宫,要面对的并不是亲表哥、同治帝载淳,而是和慈禧都隔着一层的光绪帝载湉。当时女子13岁就能入宫参选,但静芬硬是因为慈禧希望通过她来加强对光绪帝的控制而拖到了19岁。而对于这位长相平平还比自己大三岁的表姐,光绪帝表现出的是明显的排斥,乃至厌恶。
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静芬正式入宫,成为六宫的新主人。同时入宫的,还有因光绪的宠爱而闻名的珍妃。因而静芬在宫中的处境,我们着实不难想象。且据静芬的家人回忆,静芬还曾诉苦:“我虽然贵为皇后,但总是得处处小心,老太后比皇上对我还要严厉,稍微倏忽一点,我肯定是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在慈禧与光绪尚且在世时,静芬做皇后的二十余年可谓是如履薄冰。
二、结束大清的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大清最后的帝王溥仪继位,载沣摄政。静芬,也就是新上任的隆裕太后,与载沣一同承担处理军国大事的职责。
虽做了皇后二十年,但因为处于慈禧的严厉管教和光绪的疏远之中,本就没多少好胜心的隆裕着实也没什么朋友或政治资本。然而成为了皇太后,隆裕意识到,要坐稳自己的太后之位,首先就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而要保住溥仪,那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势力。
在短暂的三四年里,隆裕为平衡朝政,保护溥仪着实做出了不少努力。然而内有反对她的载沣、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外有群情激奋的革命党人和意图浑水摸鱼的地方势力,隆裕在宣统三年(1911)载沣撂担子回家养老之后,终究还是成了袁世凯手里的“提线木偶”。
1912年2月12,隆裕带着年幼的溥仪进入了养心殿,参加大清,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朝会。这一天,文武百官还是往常的装扮,但他们用三鞠躬替代了叩拜;这一天,隆裕还是如常的陪在溥仪身边,但不再垂下帘幕;这一天,溥仪又颁布了一道诏书,但却是后无来者的《退位诏书》。在《退位诏书》上代替溥仪签字的,正是慈禧一手培养的隆裕。
三、“女中尧舜”的终点
当隆裕签订《退位诏书》之后,举国上下无数人对她的这一举动大加赞赏。但作为大清的皇后、大清的皇太后,隆裕对自己断送了大清而深感愧疚。在退位后的数月里,她郁郁寡欢,形销骨立,最终于1913年2月22日戚戚离世。
也说不清是幸还是不幸,隆裕的身后事办得极其隆重。在已经失去政治领导力而仍有人活动的清宫方面,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御前大臣那彦图等,预备遵照清朝典制为隆裕筹备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葬礼。除了给隆裕太后颁定谥号和庙号,以及要求近支王公回京悼念外,清宫还以经费紧张为由要求民国政府结算清帝退位前议定的大量经费。
在民国方面,袁世凯在得到隆裕的死讯后即派专人八位前去辅助办理丧事。民国国务院也很快发出通告,要求全国各地官署降半旗27天,并人人在左腕围黑纱。同时,袁世凯还命政府各部门总长、各局局长亲自前去北京悼谒,特派赵秉钧等要员为隆裕守灵。
在社会方面,北京的各大学校在2月28停课,以示哀悼。北京、长春等地的民间社团为隆裕筹备了国民哀悼会,于3月18、19两日为隆裕召集了五万余人送行。天津的《大公报》刊文称隆裕是有史以来最受爱戴的皇太后。时任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更是盛赞隆裕是“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无可否认,在隆裕太后逝世后,当时的中国为她举办了规模极其宏大的送别。但这些悼念也好,送行也罢,并非是因为隆裕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她选择了让清帝退位。于隆裕本人而言,身后事越是大规模,她反倒越觉得难以面对列祖列宗。“女中尧舜”也好,“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也罢,这些赞誉于隆裕而言或许都比不上先祖长辈们一声宽慰温和的“喜子”。
免责声明:www.yesbaike.com只负责收集整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80557.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